據經濟之聲《天下公司》報道,說公司,論公司。大話公司,今天誰來說?有請經濟之聲評論員蔡軍。
蔡軍:今天凌晨有消息稱柯達已聘用一家專業處理重組事務的律師事務所,可能提交破產保護申請。在市場傳出柯達破產傳聞消息后,柯達股價大幅跳水,盤中暴跌幅度最高至68%,創下至少自1974年以來最高的單日跌幅。截至收盤,柯達股價報0.78美元,下跌0.91美元;過去一年中,柯達最高股價為5.95美元。
20世紀90年代巔峰時期,柯達公司市場價值曾一度超過300億美元,然而,由于相機膠片的需求量下降以及帶攝像頭智能手機的興起,柯達市值已經下降了98%,目前已經不到6億美元。
柯達公司巔峰時期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產品及相關服務的生產和供應商,業務遍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球員工約8萬人。營業額一半以上都來自美國以外的市場。其中三萬九千人在美國。公司在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巴西、英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和中國設有生產基地,向全世界幾乎每一個國家銷售種類眾多的影像產品。
柯達公司由發明家伊士曼始創于1880年,柯達公司在影像拍攝、分享、輸出和顯示領域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1880年,當時還是銀行職員的喬治伊士曼開始利用自己發明的專利技術批量生產攝影干版,這就是伊士曼柯達公司的前身。 于1891年在倫敦附近建造了一座感光材料工廠。1896年,柯達公司成為在希臘雅典舉行的第一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主要贊助商。截至1900年,柯達的銷售網絡已經遍布法國、德國、意大利和其它歐洲國家。
柯達早在1976年就開發出了數字相機技術,并將數字影像技術用于航天領域;1991年柯達就有了130萬像素的數字相機。但是到2000年,柯達的數字產品只賣到30億美元,僅占其總收入的22%;2002年柯達的產品數字化率也只有25%左右,而競爭對手富士已達到60%。這與100年前伊士曼果斷拋棄玻璃干板轉向膠片技術的速度,形成莫大反差。
特別是從2000-2003年的銷售業績只是微小波動,但銷售利潤下降卻十分明顯,尤其是影像部門呈現出急劇下降的趨勢。具體表現在:柯達傳統影像部門的銷售利潤從2000年的143億美元,銳減至2003年的4 1億美元,跌幅達到71%! 在拍照從“膠卷時代”進入“數字時代”之后,昔日影像王國的輝煌也似乎隨著膠卷的失寵,而不復存在。
造成柯達危機最主要原因是反應遲鈍?逻_過去當老大靠的就是膠片,與別人合作也是靠這個金剛鉆兒,人家還會沾你的光。而現在的數字時代,沒有核心技術,企業的經營就會隨時處于危險的狀態,過去的一切都會在瞬間貶值。
柯達長期依賴相對落后的傳統膠片部門,而對于數字科技給予傳統影像部門的沖擊,管理層作風偏于保守,滿足于傳統膠片產品的市場份額和壟斷地位,缺乏對市場的前瞻性分析,沒有及時調整公司經營戰略重心和部門結構,決策猶豫不決,錯失良機。
過去柯達的管理層都是傳統行業出身, 高層管理人員中有7名出身化學,而只有3位出自電子專業。特別是在市場應用和保持領先地位方面,傳統產業領導忽視了替代技術的持續開發,從而失掉了新產品市場應有的領導份額。
由于對于現有技術帶來的現實利潤和新技術帶來的未來利潤之間的過渡和切換時機把握不當,造成柯達大量資金用于傳統膠片工廠生產線和沖印店設備的低水平簡單重復投資,擠占了對數字技術和市場的投資,增大了退出/更新成本,使公司陷于“知錯難改”,“船大難掉頭”的窘境。據統計,截至2002年年底,柯達彩印店在中國的數量達到8000多家,是肯德基的10倍,麥當勞的18倍!
從傳統膠片與數字影像產品市場占有率的比較可以看出,柯達對傳統膠片技術和產品的眷戀,以及對數字技術和數字影響產品的沖擊反應遲鈍,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柯達陷入成長危機的必然。2004年1月,柯達宣布裁員其現有20%的員工,即當時7萬名員工中的12000到15000人?逻_發言人說:“這是柯達面對現實——從傳統的影像業務到數字業務轉型中,必須要做的事!
柯達在過去7年里,曾有6年陷入虧損。但柯達公司作為百年老店,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柯達上個月宣布將出售多項專利技術,柯達CEO彭安東近日表示,公司已與多位潛在買家就此簽署保密協議。預備售出1100項專利。預計這些專利可為柯達公司帶來逾20億美元的收入。
這些專利主要集中在圖片成像和處理領域,其中就包括柯達指控蘋果和RIM侵犯的圖像預覽專利。雖然這些專利對于直接改進硬件設備意義不大,但目前市場上的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產品中都或多或少地使用著這些專利,大部分生產廠商都需向柯達繳納一定的專利使用費。所以不論是對于普通廠商還是專利官司纏身的蘋果,這些專利都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已有拍賣機構給出了30億美元的拍賣估價。
有著這樣的老本撐腰,柯達發言人稱:“就目前而言,公司尚無意提交破產申請,出售知識產權的戰略也沒有發生變化。他拒絕就柯達是否已與律師事務所商談過提交破產申請的問題置評,稱公司“正將注意力放在第四季度,集中致力于制定戰略來成為一家具備盈利能力的、可持續的數字公司”。
的確,30億美元即使成交一部分,柯達也不會就此命運終結,但柯達公司能否盈利能力可持續的數字公司,這還要打上一個問號?